从去年底开始,公司以王建总经理为首,开始筹划超低排放项目,3月份供暖期结束后,一边向所属集团申请立项、筹集资金,一边做改造前期的准备工作。
对于建设单位未依法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备案办法说,须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备案,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在环保部看来,这些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采取审批制增加了环保部门行政成本和企业负担。
日前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备案办法)提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登记表备案管理,取消行政审批。环保部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审批的环境影响登记表项目约20万个,约占环评审批数量50%。根据备案办法,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如实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提交环保部门,建设和运营期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自觉接受环保部门和公众的监督,并对以上内容进行承诺。此外,备案办法还规定,违反备案要求或者者违反承诺使填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内容失实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其环境违法、失信记录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在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网站上及时向社会公布名单,同时纳入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环保部规定,设区的市级环保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工作,通过市级环保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告备案系统地址,将建设单位提交的登记表存档备查,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6条,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不需要对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备案完成后,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应当采取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相关环境管理要求。《规划》还首次规定了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红线,给出了具体的浓度限值,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将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
淘汰和腾退,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河北要补发展水平的短板,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如何去产能是第一位的任务。从八达岭到司马台,再到金山岭,作为古代北京的军事防御屏障,早已闻名遐迩。水病似血脉不通,雾霾致呼吸不畅。2013年,京津冀的空气质量一半以上时间不达标,北京重污染天气比例16.2%。
给超载的环境减负,让脆弱的生态坚强,三地全力压煤、控车、降尘。然而,空气会串门,水流能跨界。
与此同时,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不能是污染的再次转移,同时要符合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河北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3%,比第一季度加快6.7个百分点。蓟县对于引进项目的限制,符合《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要求:严格执行京津冀三省市发布的产业负面清单,严禁超出本地区环境承载能力的项目落地建设。生态引领转型升级相比北京,津冀两地特别是河北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处理好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三地的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
水污染防治方面,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环保部门日前刚刚签署了《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环境污染问题联合处置协议》,正式建立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水环境污染联合执法机制。同时,张家口、保定、廊坊三市将研究制定钢铁产能的全部退出方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表示。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京津冀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快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
迎来绿色时代早在2015年12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规划》)发布,《规划》中提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目前,京津已经开展结对帮扶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大气治理,并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
北京支持廊坊、保定4.6亿元,天津支持唐山和沧州4亿元开展大气治理工作。据监测,2014年,长三角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珠三角地区42微克/立方米。
其中明确指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这也意味着,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水平将达到当前长三角地区的水平,雾霾污染大幅下降。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一张生态蓝图管到底,三项协作机制做到位。天津市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以及文化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1.4%、1.1倍和33.6%。《规划》中明确了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六大重点任务、生态保护五大区域等。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力争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大气、水、土壤防治目标。
在大气治理方面,通过前期的尝试和摸索,2016年3月2日,面对新一轮雾霾的袭来,北京、天津、廊坊、唐山、保定、沧州六市首次统一实施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同步发布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响应措施。从五年规划来看,京津冀地区已经对大气、水污染治理进度下达了硬任务。
用环境承载能力为地方承接项目划框框,换来的是京津冀三省市更多的高端产业投资。这意味着京津冀地区在2020年便可初步摆脱雾霾的困扰,迎来绿色时代。
卫星云图上的灰锅盖、显微镜下的霾颗粒,一次次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这一协议的签署,对进一步防范跨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环境水污染纠纷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管控,有效预防与处置跨京津冀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确保区域内的水质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2015年压减钢铁产能1360万吨基础上,河北今年将压减炼铁产能1726万吨、炼钢1422万吨、煤炭1309万吨,化解过剩产能力度与去年相比明显加大。缺水,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最大制约。从国家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清晰的描绘出,未来五年内三地的水将更清、天将更蓝。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
现实问题倒逼制度设计,打响绿色保卫战,集结号嘹亮催人。如今,作为生态环保领域的典型样本,京津冀三地正紧密携手、深度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座绿色长城正在迅速崛起。
联防联控寻突破基于上述背景,2015年,环境保护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三地无论是从合作、政策、投入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从定期会商、联动执法到统一重污染预警标准,一年来,三地在协同治污方面不断摸索,做到了1+1+1>3。投入不足,水源如何丰沛?近30年来,京津冀水资源量减少113亿立方米。
无论是快见成效,还是解决根本,治污都需三地联手:既要自扫门前雪,又管他人瓦上霜。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旅游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6%和39.1%。
森林湖泊湿地减少,一个个盛水的盆变小,水安全亮起红灯。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连锁反应。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理环境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特别对于治理污染面积大、任务重的河北省来说,资金保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京津冀紧密抱团,北京、天津担任起帮扶责任。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生态重建带来一次历史性机遇。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1297项,成交额达49.5亿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庄志东说。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此外,《规划》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区域生态屏障,着力保障区域水安全,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改善土壤和农村环境,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以及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作为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天津市蓟县确定了承接北京市非首都功能外溢功能重点地区的目标,对入驻项目的挑剔则近乎苛刻,确定只引进八大类项目。